本报评论员 庞华 从古今到中外,社会各阶层对劳动者都是崇敬的,因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所以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劳动的地位和作用渐渐被忽视,甚至出现了轻蔑、藐视劳动的倾向,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和分数竟成了学生的唯一。所以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甚至反感、厌恶劳动。长期以来青少年中不珍惜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在少数。
专心读书固然重要,但我们要学的不光是书本里的知识,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劳动,不仅能增加对劳动的感受,还能锻炼身体,也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常说,课内环境需要做到“入境”。如果学校能组织一些切合实际又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外劳动,同学们是一定可以“入境”的。因为它包含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培养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言而喻,运用课外环境的劳动有助于学习,而且劳动教育的精神也得到了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
在劳动教育源远流长的山西农大,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劳动教育的优秀传统,从未间断。6月7日早8时,山西农大的大三年级学生已做好了参加劳动周活动的准备。他们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将开展校园清洁、花草管理、植物修剪等劳动。劳动周是农大的一门传统课程,共32学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
目前,农大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有200多个,由于劳动教育开展得丰富而有特色,山西农大成功入选山西省劳动教育优秀案例。
从实践效果来看,劳动课并不需要占用太多课时,但起到的教育作用却相当显著。可以看得出,自然教育能引导良性反应,崇尚劳动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每个学生应该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