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已经持续10年之久的投入,自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1967.34亿元。
这是一场关乎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成长的行动,惠及近3800万学生,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4%,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0%。
这10年,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营养健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如何改变千万中国学生的童年,又为他们奠定了怎样的成才之基?
通过一组镜头,我们一起探寻。
一餐一饮总关情
“儿子在学校能吃上鸡腿、牛排,还有紫菜汤、白菜汤……”从老家云南昭通到昆明打工的宋得春是一名外卖骑手,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一早就要把掺着玉米面的米先煮熟,再把饭炒好,用罐头瓶装着带去学校。如今上二年级的儿子的校园生活与宋得春的童年完全不同,他感到很满意。
对此,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中心学校校长施天平也有感触。10多年前,他去学生家家访时了解到,不少农村家庭很少去街上买菜,自家田地种的蔬菜是什么就吃什么,很少能吃到新鲜肉,只有过年过节时能吃上腌制的肉,“一头猪可以吃两年。”
而现在,在寻甸县塘子街道中心寄宿制完小,除了能吃到早上的“牛奶+副食品”套餐,每天午餐能吃到小炒肉、藕煮花生、番茄鸡蛋汤……“一荤两素一汤”已是标配。
时间回到2011年。
彼时,云南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只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在广西,黄豆蒸饭、辣椒拌饭是孩子们常见的午餐;在宁夏,开水就干馒头,是几乎所有寄宿生的主要食谱;甚至在物产相对丰富的浙江,一碗“豆腐娘”都算得上很营养。
这年10月,改变发生。
为改善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15个部门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春季新学期开始,中国有2600万农村学生获得了每天3元钱的营养餐补助。资金全部来自中央拨款,达160亿元。
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起步,温暖的脚步走向更多农村学校。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份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其中,国家试点县727个,地方试点县1005个。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万所,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77%。
从3元涨到4元,再从4元涨到5元,这10年,营养餐补助标准逐渐提高。
几元钱,却带来了巨大改变。近10年,各年龄段男女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2019年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长速度。
这几厘米、几公斤,象征着更加健康强壮的中国少年儿童,也饱含着党和国家全心全意呵护祖国花朵的深情。
“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牢记嘱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还将走过更长的路,陪伴更多中国孩子茁壮成长。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中午,下课铃声响起,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一小学顿时热闹起来,1000余名学生兴高采烈地走向食堂。
“今天的菜有青椒炒肉、炒冬瓜、小瓜汤。”该食堂负责人说,起初接手营养餐这项工作,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涉及生产、采购、加工多个环节。“以前拿本子记,现在都在平台里,要什么表,输入关键词,几分钟就能导出来。”该负责人说,自从学校加入“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工作轻松了不少,食品安全、财务管理等也更加有序。
云平台上,学校不仅能实现食材采购直接下单、进出库自动记录,还能参考教育部门给出的多个营养套餐方案。学校每天上传食堂日常的视频和图片,方便有关部门监管。
“安全”是这项阳光工程推行的第一准则。
为保障每一元钱都吃到学生嘴里,这些年,教育部与各地早已织起严密的食品安全责任网。
比如,教育部建立了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每名享受补助的学生都能在系统里查到;建立完善供货商评议、招标采购制度,要求各地做好学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严格管控食品、原材料和餐具采供渠道;积极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强化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普及;各地各校建立并落实了学校膳食委员会、校长(教师)陪餐制度等。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重大,党和国家始终予以高度重视。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考察时,特地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一年后,在陕西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走进学校食堂,叮嘱学校要清洁好餐具、做好学生的每一顿营养餐。
为进一步巩固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成效,2020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多措并举推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还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面落实校外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监管、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校园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智慧监管带来更强的“安全感”。
以贵州省铜仁市推出的“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为代表,海南、广西、广东、安徽、河北、福建、北京、甘肃、吉林、河南、青海等省份大力推进校园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8%以上。
“家里吃得不如学校好”
“十几年前,我在这里上学时,要走很远的山路。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中午吃口干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学学生家长贡保当知回忆说。
如今,合作四小6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寄宿生住上了公寓楼。而贡保当知最有感触的是:“孩子老说,家里吃得不如学校好!”
2017年开始,甘南州实施“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等保障政策,截至2020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惠及学生35万人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目前,全州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何治文说。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里,一份份热气腾腾的营养餐,不仅是孩子上学的吸引力,更是家长让娃娃们安心上学的定心丸。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提高学生资助水平的重要项目,被列入其中。
201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再次联合发文,提出进一步扩大地方试点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
在控辍保学攻坚战中,营养餐和“两免一补”政策共同为“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兜底。
与此同时,营养改善计划还通过“农校结合”“农商结合”,成为当地实现脱贫、乡村振兴的车轮。
在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以“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为框架,由农户和合作社根据学校订单种植养殖农产品,公司集中收购配送到校,实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保障学校食堂供给的“一仗双赢”。江西兴国县推进“供餐企业+产业扶贫基地+贫困农户”结合,带动5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约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8%。
读懂“粒粒皆辛苦”
中午,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丹江中学食堂内的“自助餐”开餐了。学生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盛菜。
开设“自助餐”的念头,源于“心疼”。2018年,时任融水县丹江中学校长的梁洲发现,学校食堂的剩饭菜一天能装满6个泔水桶。“我是农村人,小时候晒着太阳收谷子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看到这么多剩饭菜很心疼。”联想到吃自助餐的经历,他想着:“在店里吃多少拿多少,能不能借鉴一下,在学校里也搞自助餐?”
于是,丹江中学营养餐的菜品数量由两荤一素变为四荤两素。经测算,平均每名学生的饭量由3两米饭减少至2.2两,而总体的伙食费维持不变。
“浪费减少了一大半!”负责收拾剩饭剩菜的食堂阿姨马翠群指着比她还高的泔水桶说,“以前每餐都好几桶泔水,现在都没什么剩饭剩菜了,孩子们都很听话,吃多少拿多少。”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不仅让孩子们吃饱肚子,还是培养中小学生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实际上,近年来中小学“光盘行动”早已蔚然成风。
在湖南省祁阳县,制止校园餐饮浪费深入人心。该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纳入开学第一课教育内容,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并结合世界粮食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爱粮节粮教育。学校还设立“学生文明就餐监督员”,将学生日常饮食行为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在河北省承德县,学校里开展“食育”活动,不仅教给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规范学生饮食礼仪,还推广地方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江西、天津、宁夏等地印发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建立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长效机制。
2020年8月25日,全国学生营养办印发《关于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明确要求指导试点学校加强食堂精细化管理,制定防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具体办法和奖惩措施,设立“学生文明就餐监督员”,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2021年9月,《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加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一份营养餐,强健的是体魄,丰富的是心灵,托起的是祖国明天的太阳。
千万雏鹰已展翅,必将搏击千万里。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