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群老师在讲授教育戏剧课《大禹治水》。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借助传统文化,将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学段打通,便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有序、分段展开,将会打破以前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子曰”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如是说。
本届论坛由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所主办,主题为“乡土与中国”,立足传统,聚焦经典,注重贯穿学段、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线上+线下”,即线上录课、线下专家研讨和微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为切入点,同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以及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点评,共同研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式,以期推动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诗词与文言:进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诗词与文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通过语文学科进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小学分论坛聚焦古典诗词、文言小品文、教育戏剧和融合课程四个板块,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冯蕾执教的古典诗词对比阅读课《山居秋暝》和《长相思》,引领学生们对两首诗词进行了诵读和整体感知,体会其中意境的差异,并对二者的描写角度、画面建构以及情感体验进行比较。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郝婧坤认为,这堂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诗词当中,不仅抓住诗的各自特点,也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感受动静之美,体味情感变化;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就动静结合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点出王维的《山居秋暝》里蕴含着人间气、烟火味。
接着,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师杨茜雯的古代文言讲授课《伯牙鼓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揣摩琴音所呈现的画面,体会景色之美,感受伯牙内心的变化,理解遇知音的喜悦。郝婧坤认为其教学目标非常准确,能够关注学前特点,聚焦问题,顺序清晰,有效突破重难点。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学君通过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里马与伯乐以及《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等一系列例子,给出解决策略,突破“知音难寻”这一理解困难的问题。
融合课程:用整体观点来看待中国文化
近年来,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一直致力于在北京市大力推广教育戏剧,希望借助这一新颖活泼的形式,为学科课程打开一条崭新的路径。
本届论坛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教师李超群的教育戏剧课,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大禹治水》为例,巧妙运用了故事棒、建构空间、定格、思路追踪、墙上角色和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范式,讨论大禹治水的精神与创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杜霞认为,李超群老师通过对情境性的开掘、对戏剧性的融入、细节的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神话传说的魅力和蕴含的精神,发挥了教育戏剧的优势,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北京教育学院讲师王秀荣看来,教育戏剧的目的是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育人,教育戏剧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特别增设的融合课程,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间的共性与精神实质,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中国文化。
由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教师王雪执教的融合课《戏曲趣谈》,从感性体验入手,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资料、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旦角行当中青衣和花旦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理解戏曲表演程式化、虚拟化、写意性的特点,并由此感悟中国文化“大道至简”的美学精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军认为,该课程将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育人完美融合,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融合、方法融合,是一堂具有北京学科融合特色的课程,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凸显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意义和价值。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学会方法和路径
中学分论坛设置了古典诗词、文言文和经典阅读三个板块,包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袁海荣老师的古典诗词鉴赏课《赤壁》《泊秦淮》、闫蓓老师的红色经典阅读课《红星照耀中国》,北京市八一学校娄巧老师的文言文讲授课《诫子书》和赵霞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乡土中国》。
其中《乡土中国》展示课通过新课导入日常生活中“男女有别”这一现象,带领学生们学习书中的《男女有别》这一章节,探究乡土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式感情定向、情感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教师姚咏梅认为,这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而且有利于厘清内在的逻辑关系,以点带线再到面,多维度引发学生思考。方麟提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给孩子路径”,注意不能将“男女有别”窄化为性别歧视,需要从多种维度,如生理属性、家庭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等方面理解“男女有别”的内涵和意义。
同样作为整本书阅读,闫蓓老师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带领学生们学习专题探究的方法,并将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通。北京教育学院讲师高笑可认为,本节课以整本书专题探究方法为纲,选择人物巧妙,给学生提供了分析框架,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非常有效。方麟提出,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路径,用他者眼光分析和思考。
据了解,为期两天的论坛辐射北京、河北、广东、浙江、上海、四川和甘肃等地,在线观看人数达16400余人。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表示,希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汇聚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名师,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共同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关注中国文化的乡土本色以及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也希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广到西部地区和民办学校,共享教育资源,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