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应朋友之邀,前往临汾市尧都区挂牌的红色革命老区重点村,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苏寨村进行采风。苏寨村的革命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东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红色遗址众多。
1937年10月,苏寨村设立了抗日游击队战地医院,爱国人士张桐斋曾在这里设立医训班,为革命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在苏寨村看到了对张桐斋的介绍,得知他是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西宜村人,当时就产生了去他们村看一看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近日才有了时间,便邀好友,一同驾车前往张桐斋的老家进行了实地采风学习。
张桐斋,原名张友琴。1903年出生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西宜村张家大院。是英国教会善胜医院招收的第一批西医班学员。他医术精湛,在临汾城内先后开设了“延龄医院”,“民生医院”(后为苏寨战地医院)。1926年,中共临汾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他同党的地下工作者杨一木,亢玉兰,王权五,景仙州,张耀庭,张挺等人联系密切,常借医院行医之便,多次掩护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阎锡山在山西全省疯狂清党反共,临汾党的组织惨遭严重破坏。张友堂听从哥哥张桐斋的安排,给杨一木等人送去粮油和活动经费。许多地下工作者都得到了张桐斋弟兄二人的掩护和帮助。是我党地下党组织在临汾这块土地发展很快。
在哪个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张桐斋在临汾城里的延龄医院和身处西宜村的张家大院,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共临汾县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和地下交通站。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8日太原失守后,日军开始攻打临汾。将士们在前线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但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中共临汾县地下党组织就动员张桐斋去东山建立根据地抗战医院。张桐斋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但是,如何把医疗器械和药品拉到东山成了难题。就在此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为张桐斋顺利到达东山游击队根据地,铺设了道路。
那是1937年10月26日,张桐斋的长子出生了,可当全家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上午10时,日军对临汾城进行了疯狂轰炸。轰炸刚过,张桐斋就被时任国民党县政府的县长请到了府上。原来是县长的哥哥,被日军的飞机炸弹吓得没了气。等到张桐斋赶到时,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医术高超的张桐斋马上对其进行了心脏复苏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终于县长的哥哥恢复了心跳,苏醒了过来。县长一家执意要重金酬谢张桐斋。这时,忙碌了半天的张桐斋就说:“这样吧,钱我就不收了。你送我一辆马车吧。兵荒马乱的,我们一家老小想去山里躲一躲。”
第二天,县长就派人送了一辆马车。张桐斋于十月二十七,便带着一家老小和民生医院的全部家当,前往东山的苏寨村。到达苏寨根据地后,张桐斋顾不上安顿一家老小,迅速建立起了抗战医院。当时,战况惨烈,伤员很多,又缺医少药。张桐斋的到来,和他无私奉献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无疑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增添了力量。因为来时带的麻醉药有限,好多伤员只能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张桐斋不仅要给他们治疗身体的病痛,并要给他们做心理上的疏导,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1940年,日寇再次加大兵力,对西山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西山的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张桐斋将他的苏寨抗战医院全部捐献给八路军游击队后,又举家迁往西山抗日根据地——枕头。随着战争形势日益残酷,日寇和伪政府对药品器械管理更加严密,这些药品和器械都是张桐斋历尽艰辛从太原和教会千方百计才购回来的。后来按照部署,又将后方医院项目搬迁到附近的王斗村和安沟村,继续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提供药品,直到抗战胜利。
1948年,临汾解放后。张桐斋又在家乡西宜村创办“扶民医院”。那时,全国解放战争随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态势,但依然缺医少药。当时,南下,西进的解放军后勤部办公室就设在张家大院的南房里。期间,贺龙元帅还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面临南下部队缺医少药的状况,张桐斋积极参与开办医务培训班的工作,为解放大西北,大西南培养了一大批医护工作人员。
建国以后张桐斋不忘初心,一直在医疗岗位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群众服务,成为临汾一代名医。并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1988年张桐斋病逝。老红军张挺满含热情地说:“抗日县长李从文曾对张桐斋先生说,你把东,西山的两个医院都给了共产党,将来政府亏不了你,等有条件了,我们县政府会给你补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张桐斋先生去世,他从未向国家和政府要过一分一文。充分提现了张桐斋先生的民族大义和高风亮节。”并写下条幅“一生察言观色三指寸地握胜算,平时公正廉明救死扶伤留清评”。
张桐斋的事迹在后辈中传播者,激励后人不断前进。他的后代都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着。张桐斋的后人们表示:从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中吸取前行的力量,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实践者。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董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