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者 >> 文章详情
林亚的迷你“生物王国”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1-11-26      阅读数:1,107 次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bt_0_14225451106_1000&refer=http___inews.gtimg_副本.jpg

  林亚,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她既专注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问题,又致力于初中生物课程项目化重构与实施,是一个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寓教于“学”的生物花园园丁。

  桌子上放着等比例缩小的人体模型,上面清楚标注着人体的骨骼、血管、器官,房间里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学生的生物习作像一枚枚荣誉勋章贴在墙上,显微镜如同士兵一般在实验桌上列队站好……这个约120平方米的教室被各种生物元素填得满满当当,宛如一个迷你“生物王国”,而它的“主人”是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兼导师林亚。“学科教室既是学科教学的场所,又是相应导师班学生的‘栖息地’,这间将要陪伴学生3年的学科教室,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也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林亚说。

  学科教师、年级导师、生物学科备课组长、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多元学习中心负责人,多重身份之下是一个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寓教于“学”的生物花园园丁——林亚。

与学生一起登上“达尔文号”

  学校建筑学研究表明,学校空间是“第三位教师”,具有重要的“境教”功能。其中,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待得最久的地方,担负着重要的空间育人功能,与环境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的养成。

  在学校开展选课走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许多各具特色的学科教室,学科教室既是学科教学的场所,又是相应导师班学生的“栖息地”。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林亚是一间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同时作为一名导师,她还担负着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工作。

  陪伴学生3年的这间学科教室将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空间文化即班级文化。什么样的空间文化最适合12-15岁的青少年?与空间怎样的对话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林亚组织学生一起为教室取名字,并根据学科特征对教室进行布置。

  经过多番碰撞与讨论,学生将教室命名为“达尔文号”,并阐明了其中的内涵:“当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今天,我们将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登上‘达尔文号’,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探索与徜徉。”学生在教室入口处贴上了帆船图案,寓意“乘风破浪、勇于探索”,并将林亚的照片与象征探索精神的杰克·斯帕罗船长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称林亚为“达尔文号”的船长。

  与“达尔文号”一致的是,教室内其他空间也被冠以科学家的名字,以突出“探索”的班级文化特色。在一起阅读过不同科学家的故事后,林亚与学生一起将教室内的空间分为“林奈研讨厅”“巴斯德实验室”“孟德尔花园”,分属交流研讨、实验探索、放松休憩区域。

  许多人曾问林亚,如果学校没有实施选课走班制,怎么做好空间育人?在林亚看来,“达尔文号”的空间育人模式在非选课走班制下的校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赋予空间名字、情境、情感、功能,让空间成为教育的一幕幕真实场景;空间需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因此空间的设计需要与学生共创生成。当学生依恋这个空间,教育就会产生力量。

为学生的心灵花园“除草”

  对于林亚来说,生物不仅是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纽带,还是一条情感纽带。林亚在学科教室内开辟了一个花园——孟德尔花园。在这里,“园丁”林亚不仅照顾真实的花园,而且为学生的心灵花园“捉虫除草”。

  青春期是由儿童到成人的发育阶段,学生的身心急剧变化,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因此,林亚带领学生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探索自我”。

  学习的焦虑需要释放,成长的痛苦也需要倾诉。林亚组织学生在孟德尔花园种了各种植物,也鼓励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带到这里饲养。学生先后饲养了蜥蜴、马陆、兔子、金蟾、涡虫、水螅等各种动物。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达尔文号”都会传来一阵蝈蝈的叫声,为这间教室带来了许多生机与欢乐。

  “小雅和小慧原本是两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为了帮助她俩融入班级生活,我请她们‘帮’我一个忙。”通过日常观察,林亚发现小雅是一个非常细心且动手能力很强的女孩,于是“拜托”小雅和小慧负责孟德尔花园的开荒工作,两个女孩很惊讶也很开心,马上就答应了,还决定在花园里种南瓜。在小雅和小慧的精心照顾下,瓜苗茁壮成长。郁郁葱葱的藤蔓吸引了许多学生加入,两个女孩逐渐融入班级大家庭中。学生一起给南瓜搭小架子,用毛笔给花朵授粉……教师节时,两个女孩还用自己种的南瓜做成甜点,送给林亚当作教师节礼物。

  “学生照顾孟德尔花园的时候,需要探索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动手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伟大与不易,这也让她们渐渐学会探索自我、珍爱生命。”林亚认为,学生在照顾花草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疗愈”。初三那年,小雅一改往日的消极,刻苦学习,立志要在今后做一名护士,疗愈更多的人。

探索世界,格物致知

  “巴斯德实验室”是“达尔文号”标志性地点,也是科学发现的产生地。科学发现源自观察与实验,且需要具有沉着、细心、不怕失败、勇于探索与挑战等一系列优秀品质。

  通过观察,林亚发现男生更喜欢动手操作,在“巴斯德实验室”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小阳是一个热情奔放、精力旺盛但经常闯祸的男孩。小阳最喜欢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可是他忘性大,经常实验做到一半,就留下亮着灯的显微镜、还未清洗的装片、一桌子水渍扬长而去,令林亚颇为头痛。于是,林亚跟小阳商量,让他当“巴斯德实验室”的助理。接下来,几乎每天放学后小阳都会帮助林亚准备第二天的实验,同时帮忙清洗试管。在林亚同意后,小阳用教室的音箱放喜欢的音乐,在愉悦的乐曲中专心工作。可能是蓝白相间的实验区具有让人平心静气的功能,林亚发现小阳渐渐变得细心起来,从一开始频繁打破试管到能够清理干净长满霉菌的培养皿,小阳不再毛毛躁躁。此外,小阳还给导师班编排了值日表,每天分组清理教室的3个区域。因为投入,所以热爱。一次,小阳宣布“我将来赚了钱,要捐一笔给‘达尔文号’作为实验基金。”

  相对男生而言,女生不太喜欢动手操作。林亚班上的常务助理小伊是个文静、细心的女生,但是苦恼于物理总是学不好,尤其是光学部分。了解小伊的情况后,林亚从物理教室借来了光具座以及透镜等仪器,鼓励她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图进行仪器组装与实验验证。小伊一开始将信将疑,操作也不熟练,后来在小阳的帮助下,他们顺利完成了实验。学生还发现,“巴斯德实验室”的“眼球成像仪”跟物理教室的光具座原理是一样的。学生的发现让林亚很欣慰,她便鼓励他们把“眼球成像仪”带到物理课上给其他学生进行演示。

  从深邃的内心到广袤的宇宙,“达尔文号”以独特的情境与空间魅力,在与学生的长期对话中形成了以“探索”为核心的班级力量,影响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

重构方寸之间的“自然课”

  当下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双减”,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去,让学生的学习效益提上来,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进行深度备课,对课堂进行充分而精准的设计。”作为生物学科备课组长,林亚表示,只有提前明确教学目标,了解真实学情,才能依据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问题链少而精,内容准备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具有层次性,活动设计要准备相应的小工具与‘脚手架’,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备课组长,林亚带领全组教师形成了“研发—实践团队”,致力于国家课程(生物)的创造性实施——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的项目化重构,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学生学习体验、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专注而深入的探索,设计了“健康管理与促进计划”“方寸之间的大自然:微景观生态瓶设计与制作”“疫境救援”等项目,贯穿单元学习全程。

  “在《人体的奥秘》单元的项目‘健康管理与促进计划’中,学生需要组建项目团队,对身边某位亲人、老师或同学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开展健康咨询并制订方案,以追踪指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林亚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稳态调节等大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增强记忆。

  从精心布置的学科教室到不断优化的教学设计,林亚在教育这条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这源于她自身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还得益于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大力支持。

  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多元学习中心负责人,林亚始终致力于推进学校“基于标准的单元深度学习”研究,并为全校教师在大概念教学、单元重构与设计、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搭建展示平台、提供学术支持。林亚介绍,多元学习方式研究中心自2019年9月成立以来,通过开展“龙樾杯”研究课、“樾下论坛”专家讲座、“云上樾读”读书沙龙、“小樾会”同行交流等活动,利用游戏化深度体验式、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活动形式,对各学科教师在“基于标准的单元整体设计”“多元学习方式探索”等方面进行学术支持。

  目前,学校有100多个校级研究课题,20个国家级、市区级研究课题,青年教师覆盖率为100%;有100人次在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的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林亚看来,自己也从这些平台中受益良多,“这些平台让我能够跳出自己的学科,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教学的多种样态,从而对教学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刘丹,单位系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霍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