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有思政课程的积极引导,同时,专业课程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作为学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院系之一,不断秉承“明德崇美、博学笃行”的院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与专业和谐共进。不断开拓进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完善相关制度
促进各主体深度协作
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在高校内部各个教育主体的相互配合下进行。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拟定相关制度,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制度引导。
一是建立党总支书记、院长负责制,促使院领导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将其作为高校教学的中心工作,在体制机制导向、优势资源导向、资金配套使用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是在课程思政工作的改革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全面工作方案,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殊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和建设路径。
三是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相关政策。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以及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总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予以贯彻落实。
四是对专项教改进行全面考核。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要以学生满意度为主,强调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评价内容要结合学校和学科实际,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评价方式要求多元主体参与,采用多种形式,充分体现科学性。
不断革新理念
培育课程思政创新意识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从院领导到职能科室教职工,再到专业课程教师,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贯穿于工作点滴,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实施全过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其他部门充分发挥合力。学院领导走上讲台向学生讲授思政课,而且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主动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大思政”教育教学氛围。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不断革新思想理念,积极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学理念,形成课程思政的行动认同和价值认同,自觉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去,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打破学科壁垒
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不断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在不同专业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通过多种形式遴选出一系列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及“示范教学团队”。有了这三大体系的支撑,课程思政得以在文学院有效开展。
在三大体系的支撑下,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举办各类研讨会,引导教师全面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选题、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和参赛反思4个环节,对思政教育主线展开精妙设计,就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使全员参与到实践研讨中,自觉把党的建设与业务相融合,自觉担当课程思政把方向、明立场、引价值的任务。
除此之外,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由“以教师为导向”向“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举办思政课程和混合教学示范课活动,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多措并举,探索创新。为助力实现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参与授课的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引入混合教学等方式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正向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步转变;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形式,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实现“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