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政 >> 文章详情
西南科技大学:用活专业资源打造思政“实践金课”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1-08      阅读数:1,092 次

201812281546007930139658_副本.jpg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开设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必修课。然而,受实践经费、实践场地、学生人数、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呈现出学生覆盖面不广、缺乏规范化的过程管理、难以调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如何讲好思政课,是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为此,西南科技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修课,探索出“2234”教学模式,打造了一门既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又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政实践教学“金课”。

挖掘动态系统本土教育资源库

  在一个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如何避免实践教学变成“放羊式”的、松散的自由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

  2007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修课,并在长期摸索中凝练出了“2234”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两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淬炼思想品格、提升实践能力;两个主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三个教学环节:集中讲授、实践体验、研讨创作;四种呈现方式:文艺、宣讲、科技、心得。

  该课程不仅写进学校培养方案、进入教务管理选课系统和学校经费预算,学校还专门建立实践教学中心,统筹教学大纲、教学队伍、实践基地等工作。

  “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该模式下的两大主题精神,也是四川省绵阳市的精神“符号”。绵阳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革命烈士就有6000多人,学校老校区里更有三线建设时期清华大学遗留的校址;少数民族文化则有北川羌族文化;历史文化有江油李白故里、西蜀子云亭等。

  “这些本土教育资源,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学校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案例支撑。”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孙霞表示,本土教育资源是重要的隐性教育渠道,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内容,用好用活本土资源,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对思政教育价值观的认同。

  十余年来,为解决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与学生对实践教学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学校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本土资源。如挖掘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视教育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资源;组建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体,思政课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为补充的实践教学队伍;与中国“两弹城”、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17个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这些举措构建一个动态而系统的本土教育资源库,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

打造教学、实践和创新全链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发挥自身特长,学校思政课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2234”模式中,创建三个教学环节:集中讲授、实践体验、研讨创作。

  《三线建设铸辉煌——蒙庆的三线人生》口述史作品就是“2234”模式的实践注脚。2019年,法学院大三学生辜敏和几名同学在思政课教师李群山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三线建设口述史制作的社会实践。他们在成都找到一名三线建设亲历者,听他讲述了自己在三线建设中的故事,以此为素材,完成了名为《三线建设铸辉煌——蒙庆的三线人生》的口述史作品。

  “从收集的素材情况来看,改为口述史更为合适。”辜敏说。从主题选择到开展实践、体裁更改,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参与感都非常强。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增加了我对三线建设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对思政课的看法。”辜敏感慨说,原来思政知识不仅来自书本,更源自现实生活。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比如,组织建筑学专业学生考察北川羌寨的建筑风格、经济学专业学生进长虹等企业参观。

丰富实践呈现方式反哺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的是可塑性最强、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针对青年学生的行为特质,提高价值引领实效性非常关键。在实践作品呈现方式上,学校充分考虑了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以多种呈现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可能性。

  “开学之初,任课教师在集中讲解实践教学内容后,就开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万和介绍,在实践作品呈现上,学生可在文艺、宣讲、科技、心得四个类别中,选择任一呈现方式。

  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经过多种形式的呈现后变得生动起来。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增强了代入感,成为“主角”。每年学校都会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年度热点时政话题,列出时政专题学习目录,再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专题学习教学团。这样既解决了专业思政教师不足的问题,也让思政课内容更加丰富、鲜活。

  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周边乡村开办了流动党校,把思政课程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打头阵,下基层调研、讲课。“我们的课,如果群众都爱听,就说明‘料足了’。”黎万和说,如此“磨”出来的思政课,才能真正有血、有肉、有温度,让枯燥的理论闪闪发光。

责任编辑:霍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