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政 >> 文章详情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1-15      阅读数:1,123 次

3_635627_b_副本.jpg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将“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四史”教育不能等同于“四史”课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有侧重,但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并呈现于思政课教学之中。

精准定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党史,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学习党史,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对比之下,还要讲清楚为什么别的主义不行、为什么别的政党不能,在实践中回答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而呈现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逻辑。

  党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自我革命的成长历程。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讲好革命先烈坚守信仰、勇于牺牲的初心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讲好理论先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故事,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要讲好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美德故事,引导大学生继承优良品质;要讲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拼死战斗的红色历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融通互构: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新中国史,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国情党情深入思考,不断取得理论飞跃的历史。二者体现了同一历史进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条融通互构的历史轨迹。

  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实现差异化融合,一方面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进程的梳理和介绍,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和阐释,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上要实现针对性融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的关键节点,帮助学生重点掌握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教学手段上要实现多样化融合,要把历史教育与教材知识点相融合,积极探索学生便于、易于、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拓宽价值性引导的融入渠道,创新隐性融入的方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思政课教学入理、入脑、入情、入心。

深挖精讲:讲清楚教材提到但没有深入展开的问题

  改革开放史,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当代大学生的父辈、祖辈是这次“伟大觉醒”的见证者,是我们国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参与者。

  由于篇幅所限,教材对很多生动历史的叙述难以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深挖历史,精讲细节,鲜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的极不平凡的新成就和翻天覆地的新面貌。要精讲伟大的历史转折,包括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北方谈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要精讲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包括农村包产到户的发源地、经济特区的建立、党的整顿和组织建设的加强等;要精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包括党的十二大、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一国两制”的提出等;要精讲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包括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等;当然,还可以选择性地精讲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波折,比如抢购风潮、整治腐败等,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全面地展现历史,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破立并举: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从1516年《乌托邦》出版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伴相生的还有资本主义发展史,二者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相互竞争,并伴随着“四史”发展的全过程。

  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在“破”与“立”之间为大学生灌输“最好的营养剂”。要破除唯心主义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高度警惕资产阶级政党从唯心史观出发所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恣意歪曲、抹黑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丑化英雄烈士、模范人物的言论绝不姑息;要破除教学过程娱乐化、简单化,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原则、方法和体系。科学、严肃地将理论阐析寓于历史叙事中,防止史料和理论的机械缝缀,或者聚焦奇闻异事等现象;还要勇于突破狭隘视野,建立“大历史观”的全球视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国家、地区道路选择的分析对比中,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内在生机和动力的深刻理解。

  (作者张江波,单位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甘肃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霍立文